查看原文
其他

不要上當!編輯不是你想的那樣|「出版社真相」連載之一

港中大出版社 不激不随 2021-10-20

文/何堂   

圖/Esther Wong   


雖然出版業長久以來一直被稱作「夕陽行業」,不過我們每次招聘依然會收到大量的求職信(表示又驚又喜@_@)。大部分來面試的朋友都會雙眼發光地說自己有多喜歡看書,有多希望在出版社工作。似乎大家都有一個「在出版社工作=office hour可以看書」的錯覺😂


 

問了問同事覺得出版社最讓人誤解的是哪些地方?

 

編輯A:只有埋頭苦幹的書呆子

編輯B:這些人比較傳統而且古板

編輯C:可能就是以為我們只是改錯字吧。

 

業務部A:跟人說在出版社工作的話,就一定是編輯🖊️

業務部B:以為我們有好多時間看書,其實⋯⋯😖

 

製作部:跟別人說我做排版和設計,但對方總是認為你會寫作、會校對、會翻譯、會調整論文格式⋯⋯

 

如果你也有以上的想法,那就是我們的目標讀者了!我們從同事那裏收集第一手資訊後,接下來將會(毫無包袱地)分享不同崗位如何渡過在出版社的每一天。「沉悶」、「浪漫」、「文青」這些形象哪個真哪個假?你將會發現出版社還有無數個定義。

 


編輯部(一)

 

【排好稿就可以出書嗎?你把編輯當什麼!】

 

你以為編輯真的只是終日面對文字,悠哉悠哉地看書拿錢嗎?


這只是對編輯工作最夢幻的想象⋯⋯


事實是,製作一本書有多少細節,編輯就有多少工作。

 


(一)會改錯字就可以做編輯?年輕人,你可以放棄這個夢想了。



改錯字、改標點,沒錯,這些都是編輯的工作,但這個任務只是基本中的基本!編輯不是出版機器的一個齒輪!他們在管細節之外,同樣掌握大局。

 

在做書的世界,所有你想到(及想不到)的環節都與編輯相關:(盡量不動氣地)說服作者修改書寫方法或用字、找人寫推薦語、尋找未交稿(但人間蒸發)的譯者、決定封面是否壓印燙金、與業務同事商討宣傳點子⋯⋯編輯們當然希望可以安分守己做個書呆子,現實卻是在辦公室東奔西忙,處理各種出版問題。每天周旋在作者、設計師、譯者和同事之間,來來回回的溝通過程幾乎佔了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。(看稿還是留待下班以後吧⋯⋯)

 

編輯不是各方的傳聲筒,而是需要消化所有訊息之後作出更好的決定,再以超凡的社交技巧傳達(社交大考驗⋯⋯)。不是一句作者不喜歡便要求其他單位更改,而是要禮貌地向人解釋改善後的好處。當然也有妥協的時候,但在過程中也要恰當地表現堅持。編輯Brian憶述某次為了一個封面過膠的問題,花上半天寫了一篇如論文長短的電郵給作者。他用心校對電郵多次(職業病!),確保每個論點都表達清晰而且合乎邏輯,只為使那位作者理解他們的決定。雖然很花時間,但為了可以出版令大家均滿意的書,這些工夫絕不浪費。

 


(二)每天都在想哲學問題⋯⋯書有什麼價值?有人看嗎?有人買嗎?



我們希望讀者看什麼?讀者又想看什麼?

這本書有什麼出版價值?為什麼非我們出版社出版不可?

簡介如何寫得有趣?腰封的文案如何在書店陳列的書中突圍而出?

 

由收到原稿的一刻起(甚至再之前),以上的問題就會一直跟隨編輯(陰魂不散⋯⋯)。除了文字功力,編輯還需要絞盡腦汁,建構一本書的tone and manner。編輯Rachel來出版社前曾在媒體任職,她覺得編輯工作是有點像策展人,如何構思展覽主題和風格、展品擺放的次序、觀賞的路線、燈光等等,談的都是說故事的功力。有人或會說,「好東西」自然有人欣賞,不用多加包裝及設計。可是,不要說出版業,放眼社會不同崗位,往往「劣幣驅逐良幣」才是常態,「有麝自然香?」這只是初出茅廬才有的想法吧⋯⋯因此,編輯更需要秉承book should be judged by its “cover” 的原則,在封面、簡介、腰封、結構等方面費盡心思,提升內容的價值,才能讓讀者在花花世界中發現那些良幣。

 


(三)編輯可以(一般都是)近視,但不能短視。



編輯與作者的關係從來不局限於一本書上,因此眼光不能只停留於手頭上的書稿,而是要想得更遠,看得更多。靈感往往在無心插柳之時湧現,因此編輯需要跟作者常聊天;噓寒問暖並不足夠(再一次社交大考驗!),而是要認識作者的生活、了解他們最近在寫什麼新故事、有什麼嗜好或研究、發現他們的長處,才可以協助他們發掘新題材和構思下一本書。

 

編輯Brian又分享一個小故事,他說有位之前合作愉快的作者打算出新書,可惜題材上與我們的學術出版風格不相配,因此他推薦了另一間出版社給作者,最後這本書成功出版並大賣。雖然錯過再合作的機會,但Brian仍然覺得很欣慰,一來可以替作者找到一個好「歸宿」,二來是得到作者的信任,證明他專業的編輯眼光已被認可。(如此真誠又可靠的編輯只此一家 @V@ 我們也深信那位作者未來還是會繼續找我們出書的!)

 

每一本書都是下一本的踏腳石,編輯就是那個不斷敲碎石子,為明日之星鋪路的人。

 


編輯部(二)

 

【職業病不怕!有什麼比出書更緊要?】

 

問:無論書行順境逆境、工作壓力超標、患上職業病包括週期性巡視書店業務病、閱讀版權頁綜合症,你願意繼續當編輯,一直嚴格捍衛出版質素嗎?

 

(吃飯時都在校對菜單的)編輯:我願意!!

 

#wesaidyes

 

(一)致想當編輯的你:有放棄當普通讀者的覺悟嗎?



大家對編輯最美好的幻想,就是可以拿錢看書。沒錯,對於渴求知識的人,每次收到新書稿都是一場滿足的冒險。你會學到不少從未接觸過的東西,有很多「恍然大悟」的時刻。在大學年代沒有機會或動力學習的,現在都可以補回。編輯Wini更特別幸運,以前她曾負責一本關於日本文豪散步的隨筆,當時的公司讓她出差,到東京沿着散步路線做查證工作。(自費也心甘情願去,為了稿子,編輯永不怕虧損!)

 

—幻想完結—

 

可是,並非每份書稿碰巧都是自己的興趣(也不是每個作者都是文筆流暢),被死線推着走時,同時閱讀多份書稿,還要不斷挑剔,這種閱讀體驗毫不輕鬆。編輯Johnny說有人以為編輯像食評家,豈料入行後才知道同時也要做廚師,實在是再精準不過的比喻!

 

想當編輯的人,就要有心理準備,以後未必可以單純用讀者的眼光看書。看我們的編輯,踏入書店時,情不自禁就會尋找港中大出版社的書放在哪裏(就像在錄取名單中尋找子女的苦心父母),然後又會拍下照片傳到群組上討論一番。終於拿起別家出版社的書了,又立刻翻到版權頁,查看出版背後千絲萬縷的關係,然後看看小題和結構,鑑賞作者文筆背後的編輯巧思(當然也會趁機找錯別字),暗裏羨慕這些編輯的才華,並虐心自責平日做得不夠好⋯⋯

 

換言之,任何看書的時刻都是在上班。

(聲明:沒有任何領導逼迫他們到書店巡視業務的)

 


(二)不出版,以後就不會有人知道啦

 

「這段歷史關我什麼事?」

「這本書那麼厚誰會看?」


其實這個世界有多少人會看書,編輯心裏有數。自己覺得很有意思的內容,卻無人問津,編輯怎麼會不沮喪?

 

「很多東西都是硬着頭皮做。」編輯Brian拋下一句。

 

我們的書大部分都是學者的作品,插圖少字數多(親眼看過一個footnote佔了幾頁⋯⋯),議題嚴肅,難以引起即時的迴響;有些經典翻譯更是厚得如一本字典,也難以想像有讀者會帶在車上閱讀。

 

冷水潑在身上,編輯都感受到。

 

不過!(手動加粗)書無人看,不代表要放棄出版。Brian又再次展示編輯浪漫的一面:「例如岸邊有許多海星,有些人只盯着,絕望地認為牠們就這樣死去。但我覺得要送牠們回水中,救到一隻是一隻,編輯的工作就是繼續努力,協助更多海星回到海裏。」只有繼續出版,才能帶領更多人走進書海呢~

 

編輯有傳承知識的使命,為現在,更為未來。雖然未必在有生之年看到那些文字如何改變世界,卻只能在可行的空間內,硬着頭皮繼續做,繼續做⋯⋯各位同行,大家一起加油!一同爭取!

 



- end -


➤ 購書請點擊下方「閱讀原文」,或發送電郵到cup-bus@cuhk.edu.hk➤ 轉載或合作請聯絡微

近期推送:➤ 講座記錄︱沈艾娣: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➤ 音頻|毛升訪徐國琦:體育如何塑造了中國的歷史與現實?➤ 紀念 | 陳方正憶余英時:外表平易淡泊,骨子裏卻有凌厲鋒芒➤ 粵語廣告中的諧音梗 | 新書《香港粵語》➤ 劉統:用生動語言和鮮活細節講一個全新的長征故事 | 新書《長征》 一個華北村莊的全球史:沈艾娣《傳教士的詛咒》 港中大出版社 | 2021香港書展精選新書



你還可以閱讀更多……

在後臺輸入以下關鍵詞,提取過往精彩內容



紅色工程師 | 中國與周邊

駱駝祥子 | 與中國打交道 | 彌敦道懷舊

上山下鄉 | 佛教改革 | 左翼文學研究 | 報業改造

鄧小平 | 臺灣社會 | 垃圾 反行爲 | 張愛玲

女性與戰爭 | 釣魚島 | 小王子 | 魯迅 | 楊振寧


以及:

傅高義 | 北島 | 錢穆 王賡武

周有光 | 孔飛力 | 夏濟安 | 韓南

狄培理 | 汪暉 | 李歐梵 | 何浩

周耀輝 | 周保松 | 朱麗雙 | 閻小駿

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